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只鸟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只鸟蛋》教学反思1一开学,我和上学期一样,积极投入到学校课改潮流中,工作坊上研讨课,我上了《两只鸟蛋》这一课。
《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能看到孩子在母亲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基本上按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上了下来,本来忐忑不安的心此时也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平静下来。
在让学生拼拼读读生字,初步读通课文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站起来回答的学生有两位基本能说清事情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一个小朋友取下两只鸟蛋,妈妈告诉他,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小朋友听了妈妈的话,就小心地把鸟蛋送还了。”“嗯,好的!回答得真不错!”我心里挺高兴的,感觉课上得很顺利,就笑眯眯地肯定和鼓励着回答问题的孩子们。
在指导学生朗读每一个自然段时,我尽量摈弃烦琐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在尽情地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我还拿出两个鸟蛋让学生玩一玩,摸一摸,我想这样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体验文中小朋友对鸟蛋的喜爱之情。鸟蛋或许有不少孩子见过,但是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摸着鸟蛋,还不住地说:“滑滑的。”、“凉凉的!”、“哇,好小啊!”好多孩子还两手捧着这两只鸟蛋左看右看,舍不得放手呢。我从孩子们喜滋滋的样子,能感觉出孩子们对鸟蛋的喜欢。
此时,我几乎被学生的行为和言语所感动了,陶醉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抓住“捧”字来启发学生呢?于是我说:“老师刚才发现小朋友在拿这两只鸟蛋时都是用两只手这样做的。”我一边用手势作捧状,一边对孩子们说。“这是叫──”“捧!”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说。“对呀,那你们能不能告诉老师,鸟蛋那么小,随便用手拿着就可以了,为什么用‘捧’而不用‘拿’呢?”我心里暗暗思量每个学生都应该能说得非常好。当我提出问题后,我发现班里的方同学把手举得特别高,我不假思索地请她回答。我满怀信心地看这她,她则是胸有成竹地说:“老师,‘捧’字说明很小心的样子。”她的话音刚落,又有许多小手举了起来,看着他们急切地盼着发言的情景,我心想:这个生成应该是精彩的。“老师,我生怕把鸟蛋掉了碎了,所以非常小心翼翼地捧着。”、“老师,这鸟蛋太可爱了,我一定要小心才好啊!”“老师,这两只鸟蛋可以孵小鸟呢,当然要小心地捧呀!”……我欣喜地对孩子们说:“呀,小朋友,你们真是个个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啊!”“是啊,我们看看文中的小朋友他也是这样做的。”
虽然,我在教学预设中没有这一环节,但现在我即时抓了“捧”这个词语,这个词似乎与第一段“小小的”一词互相矛盾,对即时的课堂生成,在情感这一维度上进行了开放性的设计,让学生打开思路,尽情体验文章所蕴涵的真情,因为有了前面情感的铺垫,学生马上抓住了妈妈的话“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有个孩子还说“我现在手上捧的其实就是两只小鸟,也是两个小生命!”孩子能作这样的回答可见他们已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水到渠成,对于文本的学生已经全然诠释,我还用再多讲吗?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是带着知识、经验、思考、灵感走进课堂的。而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应不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盘活资源,丰富课堂的内涵,使课堂教学流溢着鲜活的动感。教师若过分强调预设,把自己当成“主角”,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就会使生命的灵性淹没在灌输里。
以上教学片段中,我即时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充分运用师与生的对话交流,加以必要的引导,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意外行为”的探究活动中,将小朋友行为中的亮点抓住并进行放大,让所有学生都来关注,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学生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此时,学生的情感跟随着文本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内心也在起伏着。这样的课堂精彩纷呈:教学高潮此起彼伏,学生心灵得以诠释,课堂真正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课堂是生命交流的驿站,是思维碰撞的舞台。面对着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丰富情感和充满个性的学生,我们教师应当充分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潜能,满腔热情地为学生创设交流、讨论、争辩的机会,让他们展开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在情感的互动,思维的碰撞中充分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看着学生绽放的灿烂笑容,倍增的学习信心与体验后的成就感,我们教师预料之外的精彩,也就由此产生。
《两只鸟蛋》教学反思2《两只鸟蛋》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识字(包括认字和写字),把课文读通读顺。我的基本设计思路是
1.情景导入:拿出两只真的鸟蛋,让学生摸,并说说看这是()的鸟蛋,从而解决()鸟蛋和鸟蛋()这个知识点,并引入课文题目。
2.检查预习,师生正音:播放两位同学的预习录音,请同学评价。
3.认字调查,难字分析:推送投票“哪个字最难记住”,请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4.偏旁归类(小游戏送鸟蛋回家)
5.写字指导“唱”和“听”,看视频,写描红,投影反馈。
6.分节指定朗读,把课文读顺。
7.提出两个问题:鸟蛋是从哪里来的(引出“取”);从哪里看出小男孩喜欢这个鸟蛋?(指导朗读第一节)
存在问题:
1.平板指令不到位。部分学生在玩平板,注意力脱离课堂,应使用屏幕广播锁屏或请学生合上平板。每一个环节的平板指令备课时要注意。
2.一体机、平板、课本的切换操作不流畅。尤其是在检查预习录音之后回到教材界面的环节出现了操作的困惑,浪费了时间。在平时要多练习。
3.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比较单一。应注意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4.有些环节的设问或要求不够清晰,学生积极性不高或者没能完全明白老师的意思。听录音、写字、偏旁归类等环节没有问题,但在“鸟蛋()”、分享记字方法等环节出现了误差。设问要精准,目的要明确。但这与强调课堂的生成会不会有所冲突呢?
《两只鸟蛋》教学反思3今天听了刘颖老师一节课《两只鸟蛋》,老师的思路很清晰,教学过程也很完整,能够一步一步地引入课文,使同学们很快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两只鸟蛋》是人教版第二册第三单元第9课,这首儿童叙事诗主要讲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清新流畅的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的对小鸟的关爱,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孩子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时,孩子 ……此处隐藏15614个字……>《两只鸟蛋》教学反思13
《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本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让学生拼拼读读生字,初步读通课文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站起来回答的学生有两位基本能说清事情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一个小朋友取下两只鸟蛋,妈妈告诉他,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一定焦急不安,小朋友听了**的话,就小心地把鸟蛋送还了。”
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切中要点,我都给以肯定和鼓励,因为这毕竟是刚开始了解课文的阶段,学生只要能有初步的认识就够了。
二.逐段朗读,加深理解
在指导学生朗读每一个自然段时,我尽量摈弃烦琐的分析,而是让学生在尽情地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听过东园小学老师上的一堂课以后,我认为在教学第一段的时候可向她们学习,拿两个鸟蛋让学生玩一玩,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体验文中小朋友对鸟蛋的喜爱之情。
教学第二段的时候,我让学生用“鸟妈妈这会儿一定()”这个句式说话。这既是对“焦急不安”一词的理解,也是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自然过渡到第三段,急着要把鸟蛋送还。
在教学第三段的时候,我特意抓了“捧”这个词语,这个词似乎与第一段“小小的”一词互相矛盾,但有了前面情感的铺垫,学生马上抓住了**的话“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有个孩子还说“我现在手上捧的其实就是两只小鸟,也是两个小生命!”孩子能作这样的回答可见他们已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
三.拓展延伸
在学完课文,理解课文后,我又给学生读了一则“鸟儿知多少”的课外资料。课后,我认为拓展的度不够,还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续编故事的练习,以达到情感的升华。
《两只鸟蛋》教学反思14教学片断:
当《两只鸟蛋》教学进入尾声时,教师让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老师,我有个地方不明白。
师:哪儿不明白?
生:书上写“我小心地捧着鸟蛋,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可书上插图里的树很高很高,我看大人都够不着,小孩怎么够得着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都认真地看图并与书中内容比较,发现真够不着,于是大家议论纷纷)
师:你观察得真细致,老师都还没发现呢,你真了不起!老师要向你学习!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把它改正过来?
生1:老师,我有一个办法,在树边画上一把楼梯,再爬上去,就可以把鸟蛋放进去了。
师:这的确是一种好办法。
生2:我的办法更好,只要把树画矮一些,不就够得着了吗?
师:你的办法不错!
生3:我有一个不改图画的办法,只要把课文诗歌改一下,还更简单。
师:改哪里?怎么改?
生:只要在“轻轻地把鸟蛋送还”前面加上“爬上树”就可以了(即“爬上树轻轻地把鸟蛋送还”)
师:你真聪明!这样一改,图文就一致了,我们也就不会误会了。
生:……
师:同学们,你们个个都很爱动脑思考,想得办法都挺好,我得先替编辑叔叔谢谢你们!
…………
反思:
在这一片断教学中我们暂且不讨论是否是诗歌特点——“抽象的画面”“内容的跳跃”导致内容与插图的不符,但是作为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只能从具体的画面情境与文中文字表述的内容去比较――的的确确树那么高,鸟巢确实做在那高不可攀的树杈之间,小孩昴头仰视更显其高,不借助其他办法(如架楼梯、爬树等)确实无法把鸟蛋放回鸟巢。可是文中诗歌“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分明写得是那般轻松自如、轻而易举,没借助任何办法,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明显矛盾。因而才导致学生有以上的疑问。
课后,我想,作为教师是绝不能以拥有者自居,不能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的教学,更不能扼杀学生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由于这堂课打破了“教师独白,学生倾听”的“万马齐喑”的局面,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得以扶持和张扬,建设性,创造性的意见得以认可欣赏,于是,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才出现了以上片断的质疑、探究、解惑、创新的学习历程。在对话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师的欣赏认可、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觉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觉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语文教学中自主、质疑、探究、师生平等的理念始终创造着一个个无法预约的精彩。
《两只鸟蛋》教学反思15《两只鸟蛋》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诗歌语言优美流畅,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从树杈上取下两只鸟蛋后通过妈妈的教育把鸟蛋送还的故事。为了上好这堂课,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的扩展,我十分注重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为实现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语文知识与朗读相结合,亲身体验与感悟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充分利用实物教学。课一开始,我就播放《百鸟朝凤》的音乐,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鸟蛋,让学生观察。同学们看到鸟蛋很兴奋,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到学习第一节时读到“小小的鸟蛋凉凉的”还以实物让学生们感受自己拿着鸟蛋是否感觉到了鸟蛋凉凉的。通过实物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反复的读中感悟出来的。教师在学生读的形式上采用自由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读,使孩子把书读得准确,通顺,流利,到读出感情。如“小小的,凉凉的,真如玩,焦急不安,小心地”等词语也通过孩子们的自读自悟做到抑扬顿挫。
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首儿童叙事诗中,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
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孩子“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时,孩子看到了小鸟的明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读一读,想一想,学生还看到了什么呢?这就是一种人文思想的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用多种方法识字。用偏旁带字的方式识字,如《两只鸟蛋》中的捧、抬、投,这一组字都表示手的动作,可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识字。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好动的天性,同时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堂。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如冷--凉。由此可以看出带“冫”旁的字都与寒冷、冰凉有关,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结合课文通过组词识字,如蛋(鸟蛋)、轻(轻声)、仿(仿佛)。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范读有些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引领学生读准课文,读好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