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命生命》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课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三件小事,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触,进而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我在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语文对学生精神的熏陶。
一、注重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我通过和学生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二、注重学生的朗读,以悟其理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使感悟得到升华,感受得到释放。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时,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增强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拓展延伸,思想得到升华
学生结合作者杏林子的人物事迹,以及生活中其他的人物,来感受生命的价值,使对生命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最后以“生命因──而美丽”,体现对生命的理解,学生谈到很多,例如生命因别人服务而美丽、生命因为诚实而美丽、生命因努力学习而美丽、命因珍惜时间而美丽、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2《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使本课结构完整。但还是有很多问题,比如:课外资料的拓展是主题拓展书上的课文《生命生命》,学生边读边思考最能打动他们的句子,学生汇报的很扎实,不过在学生阅读学习的时候,我没有在大屏幕上展示课文,导致我在讲课的时候,听课的老师们也不知道我的拓展资料内容。
我也忽略了一个细节,在知道完各部分的朗读的时候,我可以让学生带着理解配乐朗读全篇课文,做到回归课文,再次感知。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3《生命生命》是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_______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存在不足:
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员参与。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4《生命 生命》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一篇精短美文,表达了她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索和决心与命运奋力抗争的坚定信念。我们都知道,杏林子从12岁起就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 这种病完全无药可治,发病时手脚肿痛行动不便,患者等于被宣判了漫长的死刑。我们可以想象杏林子身心饱受的病痛煎熬。“我不知像我那样既没有念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么用?我活着到底是干什么?仅仅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吗?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这是杏林子曾经最真实的想法。如果这样的命运落到我们任何一个人头上,冒出这样的想法,都是自然的事情。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便是极好的证明。
然而,杏林子在一番极痛苦的挣扎之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个人无论地位高低,无论身份贵贱,无论身体健康与否,都可以体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领悟!因此,杏林子在信念的指引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取得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项项辉煌!杏林子的人生令我们每个人肃然起敬!
在《生命 生命》一文中,开篇就摆出了作者自己长期以来思索的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其实,这就是作者在思考:我的生命意义究竟何在?我为什么活着?我这病残的身躯存活在这世上有什么意义?……也许是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特别敏感吧!世间的万事万物总会引起作者的无限联想。在“我”手中奋力挣扎的飞蛾,砖缝中的瓜苗,这些弱小的生命对生命的渴求和所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令“我”震惊、让“我”震撼!在我看来,飞蛾、瓜苗,就是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影,也许,杏林子就是这么想的:“我”的生命不就是像飞蛾、瓜苗一样卑微、一样脆弱 ……此处隐藏7666个字……西淡忘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没有对准语言文字的重点进行挖掘。
第二次的试教,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试教。那天,许校来听课,我上了隔壁班,课上得很顺利,也克服了之前语言文字训练不扎实的毛病,与学生在词句之间细细品读、斟酌。学生讲到了两个“竟”字的出乎意料,感受到小瓜苗生长环境的恶劣——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冒”字可以替换成“长、钻、探”,但是用了“冒”字之后,更能感受到瓜苗生长的坚强毅力。联系学生实际,理解了如何“好好地使用它,白白地糟蹋它”,与前一次相比,自己也感觉到这是一次很大的进步。但名师的指点,让我收益匪浅,许校指导:
(1)问题太细,犹如刚开始领着学生走大路,后来走小路,可是这样的小路越来越小,最后可能会把学生的思维领到很狭小的死胡同里去的。
(2)抓重点词句的时候,抓住了细节,但是整体把握欠缺。就像是珍珠,我们要用一条主线把它串联起来才是项链,否则珍珠永远只是珍珠。许校指点了很多,但是我觉得这两点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也是我在平时课堂上就应该注意的问题。另外,让学生学会阅读,从整体到局部,我想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这次的试教,我的另一大收获是,我明白了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结束时学生小练笔“生命因为而美丽”学生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展示,出现杏林子的生平,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感受她的生命价值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预设的教案,学生的回答也很合我意。但是教师言语太多,是否会是一种思想的灌输,所以,感觉课的后半部分人文性高于工具性,也有听课老师反应这样的课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三次试教,一次正式上课为期两个多星期的磨课终于结束了,感觉一阵轻松,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下了,但是轻松过后又是不轻松,因为并不是为这次的公开课而反思。平时的课堂中,我就应该去处理这些问题,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让散落的珍珠成为一串项链”;让语文课堂更加“扎实、朴实”。这是一份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啊!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生命生命》这是一篇涉及到生命教育的课文,对于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启发,这就容易让我产生错觉,更加偏向思想启发而减弱语文课程的教学,会达不到学生在语文层次上有增量的效果。这次有李老师的提醒才会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由此可见我需要加强语文教育的认识,去知道怎样才能在立足语文教育的基础上去让学生得到增量。而后来在教学过程中,也太过倾向语文教学而忽视情感态度的升华,导致了在与学生交流文本的时候显得太过浅显,并没能让他们有所体悟。所以我以后要更多的注意情感态度与语文教育之间的比重关系,争取能合理分配,让学生在知识与思想方面都有所收获。
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我还不能够完全的抓住课文的知识点。比如课题《生命生命》中就含有反复的写作手法,这是我开始没有注意到的,说明我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还是有所欠缺的。我需要更加系统的去掌握阶段课程所需要掌握的学校目标,让我能更好的知道去给学生带来什么,让学生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学到合适的知识。还有就是我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也欠缺经验,会主次颠倒,或者是掌握不好详略的度。比如我对课文新的词语的处理,在我的教学设计第一稿中我把词语教学作为一个重点,花费大量课时在词语中,但实际上四年级的语文教学词语已经相对没有那么重要了,可以让学生自学,之后我再加以纠正强化就可以了。到了第二稿,我的教学设计对词语教学只是稍稍带过,对重点词语的比较解析都没有了,显得太过简略,可能造成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词语的后果。另外在对课文的理解上,我显然还是过于表面,没有深入的理解课文。在教师自身都没有很好的理解的课文的情况下,怎么能要求学生能够去很好的理解课文呢?我想我以后需要对教科书进行好好的研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那就是对板书的处理。第一节课,我甚至忘了板书的书写,导致第一节课是在没有板书的情况下结束的,我想这是一个习惯的问题,需要我去强制的养成。第二节课,虽然有了板书,但也暴露我在板书上的第二个短板,那就是粉笔字的功底不够。当然写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我想我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把字写清楚。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这样才能够保证一节课的流畅性。在第一节课中,我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所以不管怎么说第一节课在诸多的毛病中也是流畅的进行了下来。但是第二节课就没有那么顺利了,由于对第二课时的教案没有那么熟悉,会忘记一些教学中的小环节,导致第二节课的进程有些磕磕绊绊。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与教案磨合是有多么重要,即使刚开始认为自己已经差不多掌握教案,但后来也会由于一些疏漏而让课程有些停顿,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与教案的磨合一定要非常的深入,这样才能确保不出现上述的问题。
细节决定成败,平时不注重细节的我就在细节的处理上吃了亏。教师用语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细节,也是体现一个教师的水平的一个指标。一个好的教师能够利用细微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学生讨论完后的交流中,应该用“我们”而不是“你们”,用“我们” 可以让学生觉得我是跟他们一起的,我们是平等的,而在平等的关系里对话就变得轻松,使课堂气氛变的更加轻松,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学习,学的更加快乐,而教师也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我要学习的还很多,而这些都是我在见习中可以得到的,所以我要多听课,多从成熟教师那里学习。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虽然也是属于教师用语,但我想单独讲讲。平时我就不是很会表达情感,更何况在教学过程中。而小学生的学习是需要鼓励与支持的,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给他们足够的鼓励支持,也就是我对他们的肯定,所谓的评价语。小学生不同与成人,对他们的肯定是要表现出来的。所以我在表达肯定的态度的时候是要带有一些夸张的情绪在的。而这正是我所不擅长的,不仅情绪调动有些僵硬,而且关于表扬的语言也很匮乏。前者我需要慢慢的调整与适应,而后者是可以现在就做的,我可以到网上收集这一类的话语并进行背诵,开始的时候就算只是生硬的用出也没有关系,到后来一定会越来越自然的,我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
以上是我对我上《生命生命》这堂课的反思,当然还有很多我还没有意识到的不足,我会在以后上课后多做反思,争取找出更多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