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25 11:30:42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孙权劝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字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教学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1、 课标中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位,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借助书上注释理解文章,教师只需抓住关键句子如:“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等精心点拨,让学生体会人物内心和人物性格特征。

2、 我采用反复的朗读,有范读、齐读、小组读、自由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准备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表演人物。品味人物语言特色:孙权善劝,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但不失生分;鲁肃为高于蒙,拜蒙母,结蒙为友,肃有才、爱才。

3、 不足:作业设计不够好,抄写生字太简单;对文言基础字词的训练较少,未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二;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又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范例八这是我上《孙权劝学》的一些片段,课后我反思,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过程的体验,尤其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存在明显的不足。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以后在上课过程中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2

优点: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层次清楚,梯度适当。注重落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拓展和作业设计自己非常得意,也得到了其他人的好评。

缺点:教师基本功不高,语言欠简洁。教学设计内容较多,难点突破的不够漂亮。

对于这篇文言文,我首先都是要求学生先学会翻译文言句子内容,这样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先初步掌握文章大体内容。而对于这节课的文言翻译,我是先给同学们解释重要的字词,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重要的字词自己先学着翻译,然后再由我进行纠正。这是学习课文的第一个阶段,学习目标是让同学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重要的关键字词。

课文第二个学习阶段很轻松,我采取的方式是让同学们进行表演,这篇课文很短,但是要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需要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人物。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因此在表演的时候我是让三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角色表演。不仅这样,我还让男女生同学进行对比表演。而轮到女生组表演的时候我是让他们先用文言文来讲,后来我干脆来个急性篡改,让表演的女生用现代人的口气来演,效果还不错。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同学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文的第三个阶段的学习就比较复杂了,这是文言知识的系统性升华。在这一阶段,主要目的是带着同学们总结课文文言知识。这一堂总结课我是围绕“三”这个字而来的,总结内容包括“三个字音”“三个主要人物”“三个多义词”“三个古今异义词”“三个句末语气词”“三个称谓”“三个成语”等来展开的。首先是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做专题练习,接着再由我进行总结,这样同学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总之,这一堂课,我所体现的是“三”这个教学思想。即第一阶段是翻译,第二个阶段是表演,第三个阶段是总结。

1、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载体,以“品”为活动目标,以“演”为活动方式,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2、本课体现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许多能解答的问题愈加明朗。

但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是遗憾,才给我展示了再探索的空间。长此努力,老师将乐教,学生将乐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吾当勉之。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3

文言文教学一向费时费力而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又往往不尽人意。所以常有不少人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少数学生厌学文言文。我对此也深感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东方小故事》,深受启发,其中那些形象的小故事让人过目难忘。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体现吗?因而我把它用于教学中,尝试者把抽象的枯燥的讲解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下面以教学《孙权劝学》为例作探讨:

《孙权劝学》一文篇幅短小、文字简约,且以对话为主,简短的对答中,突出了人物的心理与性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一定让他们熟读成诵,再借助注释,课文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本文的故事性强,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先讲故事,再启发指导学生阅读分析。 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分成两大块:前期是以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点拨为主的自学活动;后期是以学生形象的表演为主兼以朗读、评议的巩固阶段。前期重在知识的输入、学习与吸收,训练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后者重在知识的输出,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其语言表演等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司马光的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三、检查预习

1、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文章作者及文中的历史人物。

⑴ 司马光,宋代历史学家、文学家。

故事:① 砸缸,表现其聪明、机智。

② 圆枕,表现其勤奋、惜时。

总结:正因为有这两点,司马光才创作了《资治通鉴》这一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历史巨著。

⑵ 文中的 ……此处隐藏7354个字……/p>

4、整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不足:

1、教学目标的实现缺乏有效性,教学环节的详略安排还需调整。

2、对文言文重点实词的讲解不足,比如“往事”“三”等,应该延展开来举些其它文言或诗句的具体事例来讲解说明,帮助学生触类旁通。同时在提高学生的直译能力方面不足。

3、没有有效指导学生抛开参考书,自主理解文言句义。

4、学生在朗读时,缺乏一些细节上的指点,比如应拿起课本,回归课本,挺立身体,声情并茂地朗读。

5、在读懂文意环节没有有效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所以课堂有些沉闷。

6、课堂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比如: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可及时调整最后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思考后直接说一说,这样也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7、一堂课的容量过多,要对个别教学环节进行删减。

未来努力方向:

1、多思考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2、导入环节既要有吸引力,还要能够点到文章的重点为好。比如这篇文章的导入可以根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这个成语的意思设置一个小情境,然后导出这个成语,最后导出这个成语的源头------引出课题《孙权劝学》。

3、语文教学今后要多关注字、词、句、成语的积累与运用,双基打好,才能简单扎实的学“语文”,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4、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题教学,都应该关注当堂检测,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读懂文意,翻译全篇之后应该及时进行一个反馈的环节,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一些最重要的实词和句义,这样可让我们的教学更见有效性和扎实性。

5、继续关注学生的朗读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方式,展开形式多样的朗读指导,有效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因声解义,以声传情。

6、今后教学要更多关注单元导读文字,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去把握好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难点,同时不遗漏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通过课后练习准确、有效的完成课文知识点的学习。比如《孙权劝学》课后练习二,这道练习题可以告知老师们在引导学生读人物语言的语气、情感时可重点抓语气词“邪、耳、乎”,这样学生容易把握朗读的方法,进行准确朗读。

7、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许多年轻教师过于依赖音频、视频、动漫等教学辅助工具,并且不加选择地把一些不完善的音频范读照搬给学生,年轻的老师们为何不能自己尝试着范读,努力把自己的朗读能力提高,在朗读方面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岂不为好。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3

反思这一节课,既有可以说的优点,但是缺点也不少。

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朗读。朗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占较大比重。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扩充课堂容量,教学更直观。

不足的地方也很多: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忽略了其他该设计的教学东西,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详细。

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4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我认为应该是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适当运用。“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自主学习简单的文言文,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运用,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因为本文是自读课文,因此这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15

作为新入职的教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感谢名师和校长对我这节课中肯的点评,总之,这节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 文言文教学思路的确定。

潘老师在对我这节课的指导过程中,逐步明朗了文言文教学的思路,我也在这之中豁然开朗。

(1)以读烘托气氛。

(2)抢答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3)文章重点分析

①理思路,从人物到事件,用一句话该落文章的内容。

②析人物,从人物的语言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明主题,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探写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为做阅读打好基础。

⑤启示,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什么?是否能结合自身?

⑥作比较,同为内容的文章可以作比较来学习。

二、 突出语文课堂“读”的特点。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文言文教学尤其是这样,从初读的“分清节奏”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到深层的体会人物的语言、语气,都需要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来升华。也就是我们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 问题之间的衔接应过渡自然。

在这节公开课上,我似乎只是为了完成各项环节,导致各个环节、问题之间过渡生硬,问题设置的很有层次感,但我却没有让学生层层深入的自然渗透,这其实还是我对文本理解的不到位造成的。今后,要读透文本,在每一环节的设置上都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过渡,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揣摩,多学习。

四、 启示应联系到现实意义。

我们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品,都会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但往往这样的大道理让学生认为离他们很远,所以就需要我们结合现实意义,让学生真正能结合自身,而不是在说别人的故事。比如,这篇文章当中,就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多读书,要谦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应真切的让学生自己谈谈他们读书的经历,有什么样的收获,现身说法。

五、 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

我们的公开课都在向新课堂靠拢,认为新课堂就等同于小组合作,但往往变成了重流程,轻方法,既然小组讨论就应该落到实处,可以让学生讨论,学生来展示,学生来补充,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而不是又变成了,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

另外,在一些小细节上,我也应该多加注意,比如:小组回答后的评分机制没有落实,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应多说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语言应多样化等等。

总之,这节公开课特别是之后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点评,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将留下深刻的记忆。今后,也要把每节课都当成这样的公开课来认真准备,全情投入的上课。

《《孙权劝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