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丝绸之路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 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一、交流资料,了解丝绸之路。
上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并熟悉相关内容,遇 到不理解的问题向家长或其他人请教,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由于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交流资料时,能够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在短短的几分钟,学生 知道了张骞曾经两次历经千辛万苦出使西域,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做出卓越贡献。还有的学生带来丝绸之路的线路图,通过看图,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所 经过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丝绸之路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这些交流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读自悟,走进丝绸之路。
学生借助字词典读准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走进丝绸之路。学生仿佛来了一次穿越,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生动而有重大意义一幕,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三、讨论交流,赞美丝绸之路。
我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伟大体现在哪里?”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交流,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我们引进了西域的葡萄、黄瓜、菠菜等一些植物,还带回了狮子、犀牛、良马这些动物,所以这是一条伟大的 路。
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把我国的养蚕、缫丝、冶铁等一些在当时先进的技术传给了这些国家,让那里的人们受益,所以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有的小组认为,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所以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明白了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学生们自豪感。
四、拓展延伸,弘扬丝绸精神。
今 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等等,请同学们讲述有关丝绸之路 的故事,通过讲述或聆听这一个个绘声绘色的故事,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 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同时学生也感受到这些开拓者的勇敢和执着。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2本节课我从一碗牛肉面说起,用“壮志西行勇“凿空”、丝路漫漫贯中西、古道新颜焕生机”三个篇章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历程。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优点在于语言优美连贯,多媒体技术应用熟练,教学过程设计精细,活动较多,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随后的评课过程中,大家的热烈发言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一、首尾呼应。这节课我用牛肉面导入新课,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的结尾我用一段结束语来结束新课,并没有很好地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人们最早吃到这样一碗美味的牛肉面是什么时候呢?”如果能在展示丝绸之路东西方物种交流的动画中提到牛肉面的元素,并对导入作以回应,效果会更好。可见,课的设计要有始有终,更要善始善终。
二、有的放矢。本节课的重点是体会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作用,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动画展示东西方物品的交流,然后让学生根据物品交流的种类完成句子“丝绸之路是一条()之路,它促进了()”。通过课堂实践,学生基本能说出贸易、科技、艺术、文明等关键词。如果仅仅引导到这里就结束的话,未免有些浅尝辄止了。可以让学生再多说一些,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要给学生强调,丝绸之路的本质是一条贸易通道,但在东西方长期的贸易过程中,也促进了科技、军事、文化、民族的交流,所以,它也是一条军事之路、友谊之路、民族融合之路。
三、及时生成。在引导学生对东西方交流物种进行分类时,我们发现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物品以农作物品种、艺术、宗教为主,而中国向西方输出的物品以手工业品和先进科技为主,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那么,能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再进一步的思考呢。正是因为西汉的科技发达,所以经济发达,进而导致国力强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四、重视常态。每一节优质的公开课都凝聚了教师的努力和心血,也是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展示。每个人都应该结合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设计自己的课堂,扬长避短,将个人特点发挥到极致。公开课和平时的常态课并不是割裂的,归根结底,教育要落实到每一节普通的常态课中去,因此,我们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去对待,并将这种精心设计的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落实到每一节常态课中去。
交流促进提升,在工作室各位老师的真诚指导下,我对这节课以及以后的教育和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集思广益找差距,博采众长再出发。坚守初心,继续努力。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3“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反思之22——《丝绸之路》教学反思。教学《丝绸之路》,可以把了解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反思《反思之22——《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一、这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二、为了增进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又恰当地补充了有关知识,课后,我又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从而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4《丝绸之路》这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个较深刻的印象,对其中叙述的故事产生兴趣从而加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讲这篇课文之前我做了很多准备,也有很大压力,觉得这片课文不好讲,俗话说就是没信心,奠定了我紧张的基调,是讲这篇课文的重大失误。
教学这一课,我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能力。此外,文中还出现了较多的四字词语,其中“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是学生必须理解但又较难掌握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点。
从文章的叙述看来,如果单纯让学生在读过文章之 ……此处隐藏5217个字……p>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后的问题“课文重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和金钥匙:“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这两点入手,让学生感悟写作中的一些技巧。写恺撒大帝目的是对后面的故事起铺垫、陪衬的作用,我们回忆一下所学课文还有哪些有相似的特色,接着让学生也打开自己的作品集和作文本,找一找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方法?针对某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正一下?针对题目的确定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同窗们兴趣盎然,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修正明显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径的境界一时还无法达到,但我想至少给他们一个暗示,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处置,信任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段。
(二)遗憾:
1、毕竟这是一条古代丝绸之路,而这条丝绸之路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见过,究竟当时的丝绸之路是怎样繁华,这条路的样子是如何,现在都无能讲究。虽然,我们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感受,但是,在师生的头脑中这条丝绸之路是模糊的,根本没有印象的,即使我们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材料,也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涌现其清晰的样貌,所以,学生只能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来加深理解,但这种理解是表面的,根本不深入的。
2、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条丝绸之路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丝绸之路兴趣不是太大。
3、由于这是篇阅读课文,我只是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醒,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通过交换、讨论、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是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增强这方面的训练。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3成功之处:
1、我直接抓住本文的中心句“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来实施教学。如:这是一条什么样的一条路啊?孩子们很容易就说,它是一条友谊之路,也是一条经济之路,还是一个商贸之路文化之路。并且,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效果还算可以。
2、各小队组长的作用促进了学困生的“成长”。每次,我让他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组长,很认真地去布置任务。如:汇报生字,组长会分配任务,并且小组内互相读,这对那些学困生来说,是受益的。
不足之处:
1、应对课文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地图向学生讲述、演示清楚。可是,我没有做到,所以,讲起课来,不仅自己偶尔“短路”情况发生,孩子们似乎也在“梦中”寻找答案。
2、对“伟大的一条路”讲得没有深度。我是通过默读找重点句,分层感悟:商贸之路、友谊之路、文明之路、开放之路。最终让学生深刻领会“伟大的路”的意思。但是在引领学生分层感悟的过程中,学生感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还需要提高语文素养,加强语文感悟能力。
改进措施:
1、教学时,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2、课前,应让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应恰当地补充有关知识,这样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有帮助。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4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导入时候,可以先做个这样的小调查:“同学们,你们最爱吃的水果是?”对这样的问题比较容易,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然后问:你们知道它们从哪里传入的吗?从而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由于开始上课提起了胃口,整堂课的气氛会比较好。
点评:
教师注重思考,强调学习兴趣、方法,注重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教学是艺术,艺术不能复制,世界上既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贵在方法多样灵活。有了兴趣,自然让人兴奋,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要探索课改新路子,寓课堂以生机。课堂的生命在于创新,让课堂焕发活力。
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为了千百学生,实现千变万化。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15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的发展进程。”人是历史的主体,在历史教学中突出人物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以人物为线索,把零碎的史实串成一个整体,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完整的历史。
我在设计《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节课时,采用历史人物张骞作为教学主线索展开探究式教学。教学构思是以张骞的事迹及之后的“张骞们”为线索贯穿始终,认识张骞—走进张骞—追随张骞。通过讲述一个人物,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畏艰险敢于“凿空”的气质和精神。
明线是张骞靠他的胆识、忠诚、使命、智慧、诚信建功立业名垂千古,暗线是汉武帝的独具慧眼、识人断事的果敢、雄才大略的胸襟,实现了开疆拓土的伟业。
七年级学生特点是年龄小,好奇心强,逻辑思维能力不足。七年级历史教材内容形象生动,故事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深度拓展教材内容,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力。所以,我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既要体现人物教学探究,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要充分体现历史核心素养。
在授课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一张《张骞大事年表》,历史人物的一生,如果用大事年表的形式表现出来,看得会更清楚,分析也会更准确。这张大事年表涵盖了张骞从他出生到去世,短暂一生中的大事。结合《大事年表》和课文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比如:“同学们仔细观看《大事年表》,你认为哪一年对张骞来说最重要?请找出来,并说出理由。”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不仅提出自己的观点,又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借此,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论从史出的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学生知道了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及主要贡献。紧接着我又提出探究题“张骞为什么能成功的通西域。要求。
(1)分成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2)围绕具体原因分析
(3)有理有据。分组讨论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选出的小组代表们,严谨负责,结合同学的讨论,认真的记下要点。课堂展示环节,小组代表发言踊跃,切中教学要点,语言运用恰当,受到与会教师的高度赞扬。听课的教师纷纷感叹十九中的学生素质真高。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史料实证的历史方法,树立了张骞伟大的形象,明白了诸多因素是促成成功的原因。完成探究问题后,通过讨论发言又引领学生从《大事年表》中找到了张骞的不足。既培养了学生唯物史观又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本节课的亮点是通过人物教学,突出特殊人物创作历史,然后分析其成功的因素。不足之处是课文中有关班超出使西域,与本课立意关联不大,没有”断、舍、离“。授课过程未能完成汉武帝与张骞君臣相惜、相互支持的任务。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还需要精雕细琢,化繁为简,使立意更深刻,主题更突出。